The Complex Politics Behind the American Gay Bar Shooting

<--

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张志洲

2016年6月12日凌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一家叫“脉搏”(Pulse)的同性恋酒吧发生了持续数小时的枪击案,造成50多人死亡及相当数量的人员受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枪击案。这一鲜血淋漓的事件立刻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话题,更是指向了美国政治和社会的一系列深刻矛盾。换言之,这一事件的发生不同于一般的、比较单纯的公共场所枪支犯罪,而是反映了美国复杂的国内政治思想及国际政治生态。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一枪击案背后的“复杂政治”。

其一,美国的枪支控制与拥枪自由之间难分难解的矛盾。 枪支是行凶者奥马尔·马丁的作案工具,于是这一悲惨事件再次激起了美国社会关于枪支控制的舆论。现任总统奥巴马、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也都即刻表达了明确的控枪态度。奥巴马就此事件的讲话中阐述道:“这提醒了我们,对于有些人来说,拿着武器去学校、教堂、影院或夜总会射杀人群是多么容易的事。我们需要决定一下这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国家的样子。”希拉里表明“美国街头不应有战争武器”,特朗普甚至在自己的拥枪立场上有所松动。然而,尽管控枪派占领了当前舆论的风头,却难说这一事件会改变美国的“拥枪自由”。事实上,枪支控制与拥枪自由之间的矛盾在美国其来有自,难分难解。奥巴马曾希望在控枪方面为民除患,有所作为,但他做了许多努力却一无所获。据相关统计资料,从2003年到2014年,有超过31万的美国人死于枪支暴力;2015年大约有10万人遭到无辜枪击;而美国私人拥有枪械数量大约为3亿支。可以设想,如果美国有严格的控制枪支政策,这次惨案可能就不会发生。枪击案频发不能不说是美国的社会之病,但在美国,为什么控枪那么难?这里有美国早期开发时民兵拥枪的历史传统、以暴制暴的正义假设、武力反抗政府的自由观念,以及宪法保障、枪支利益集团游说、集体行动的困境等诸多因素在发挥影响。拥枪派的法理依据在于1791年12月15日获批准的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为确保一个自由国家的安全,良好规范下的民兵存在是必须的。人民拥有、携带枪支的权利不可侵犯。”然而,这一自由主义观念下的拥枪论,在现实的血腥面前,多少是无力的,对无辜民众生命的保障才是关于权利的最高价值,而非“拥枪自重”,何况那是200多年前的事了。

其二,同性恋者的权利与社会包容性问题。 同性恋者是否拥有正当的社会权利,以及社会该如何予以包容,即使在同性恋“最发达”的美国也是一个难题。这次枪击案的事发场所是同性恋酒吧,射杀对象是同性恋人群,而且消息还指案犯马丁本身是穆斯林同性恋者,顿时这一事件的“同性恋性质”暴露于天下。人们口语中通常所说的同性恋,其实准确地说是一个包含多种非正常性取向的LGBT群体,指的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简略称呼。另外,还有一部分双性人(Intersexuality)也认为自己属于LGBT。尊重同性恋者的性心理,同情他们的社会处境,认同或赋予他们正当的权利,包容他们,成为美国社会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正确”。然而,厌恶同性恋者大有人者。这一枪击案在凸显了美国的同性恋者权利与社会包容性问题的同时,也反映了美国部分穆斯林移民与西方主流价值的冲突,对于“政治正确”有根本不同的认知。如果能证实马丁是一个穆斯林同性恋者,那么他本身的内心就成为价值尖锐冲突的战场。客观地说,美国的多元族群主义、多元文化并没有带来一个“和谐社会”。

其三,恐怖袭击与美国—伊斯兰国相对立的国际政治。 世界上最强大的霸权国家美国不时陷入恐怖袭击之中,防不胜防,暴露了其阿基里斯之踵。奥巴马称这起枪击案是“仇恨与恐怖行为”,并称“在仇恨和暴力面前,我们会爱护彼此”。恐怖袭击当然并不等于恐怖主义,现在也还证明不了这次枪击案是恐怖主义性质的行为,但从屠杀的惨烈事态来判断,这无疑是一次恐怖袭击,而且是出于刻骨仇恨的暴力恐怖袭击。作为西方民主自由灯塔的美国,何以深受国内公民发动的恐怖袭击之害,恐怕不是仅仅把袭击者归为伊斯兰移民这么简单的原因就可解释的。事实上,美国更多的恐怖袭击案是由本土白人制造的,典型如麦克维等发动的俄克拉荷马爆炸案、南卡查尔顿市发生的戴伦·鲁夫血洗黑人教堂案等等。每一次针对陌生人群的恐怖袭击事实上都反映了内在的社会危机。就本次枪击案而言,还有一层国际政治的背景,那就是美国与伊斯兰国相对立的国际政治关系。作为案犯的马丁在发起袭击之前不久,拨打911报警电话,声称自己效忠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并在袭击过程中高呼“真主至大”(Allah hu Akbar!)。事后,有消息指伊斯兰国在一个加密的手机应用上发表声明,宣称对这起杀戮事件负责,追踪圣战组织宣传的塞德情报集团(SITE Intelligence Group)提供的一份文稿显示,该组织称这次袭击“由伊斯兰国斗士发动”。这些情况都表明了这次枪击案背后的国际政治背景,哪怕只是马丁对伊斯兰国“圣战精神”的单方面自我认同。当然,如果深究下去,伊斯兰国也是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的一大恶果,反映了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的危机。

在以上三个方面之外,这次美国奥兰多同性恋酒吧的枪击案还包含更多的政治含义,尤其它可能会影响到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及其未来的伊斯兰政策和移民政策。事件发生后,美国主要的政治人物,特别是奥巴马总统和作为总统候选人的特朗普和希拉里都争相发表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志在必得的总统候选人不可能不去利用这一美国全民关注的事件为自己赢得更多选票而表演。但是,以此次针对同性恋者的枪击案为契机进一步推进禁枪、社会包容和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争取更好的反恐国际环境,才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