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 Media is Used to Deceiving Itself

Edited by Alex Brewer

<--

一些美国媒体总惯于掩耳盗铃

一次短暂的访问不可能消弭中美两国间的差异,但在热炒人民币汇率、“人权”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美国媒体长期形成的居高临下的傲慢。

  对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周的亚洲之行,美国媒体的表现一如既往的情绪化。比如,奥巴马在日本天皇面前一个所谓“入乡随俗”(白宫官员事后的解释)的深度鞠躬,居然令美国媒体“群情激愤”,而一向与白宫“作对”的福克斯电视台更是直言不讳地批评奥巴马身为美国总统“不该向外国要人低头”,而受媒体“蛊惑”的美国网友也将此举讥讽为“为日本天皇擦鞋”。

  对“一个更喜欢对美国说‘不’的中国”,美国媒体对奥巴马的访问更是感到“绝望”,因为 “两个大国显得越来越平等”。7天行程中,奥巴马在中国逗留4天3夜,对华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奥巴马的语气中充满了与中国合作的愿望,甚至说出了“伙伴关系”这个词。对此,美国媒体明显感到“委屈”。在《纽约时报》一篇文章中,作者不无伤感地说:“美中关系再不是从前的样子,而是变成了一个走下坡路的大国与一个有点儿神气活现的后起之秀之间的较量。”

  美国媒体的反应有他们充足的“理由”。在他们看来,奥巴马在诸如人民币汇率以及所谓的 “人权问题”上都未能有所收获。其实,就是换了别人当美国总统,在这些只反映美国单方面意志和利益的问题上也难有收获。美国一直希望人民币升值,声称要造就一个“强势人民币”来拯救全球经济,其实意图很明确:在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扩大出口增加就业。但对美国来说,这一招无疑是“饮鸩止渴”。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看来,这一主张不仅将损害中国经济,也将损害美国消费者利益以及整个世界经济复苏。

  而所谓的“人权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价值观甚至文明层面的差异而已。但美国媒体广泛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差异必然导致冲突甚至战争。显然,很多美国人还很难理解 “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很多美国政治家那里,“人权问题”只不过是他们对他国施压某种政治利益的工具而已。

  其实,一次短暂的访问不可能消弭中美两国的差异。但在热炒人民币汇率、“人权”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美国媒体长期形成的居高临下的傲慢。在他们眼里,美国就应该是操控世界秩序的霸主。但金融危机再次表明中美加强合作的必要性,中美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全球合作。

  奥巴马无疑是务实的。他在回顾亚洲之行说:“中美两国的合作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世界更加安全和繁荣。”他在这里释放出两个信号:一是中美不应该是冷战意义上的“对手”;二是美中合作有益世界。但美国媒体显然心有不甘,一再地掩耳盗铃。

  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20日对本国媒体进行了严厉批评。我们希望,美国媒体最终能适应一个崛起中的中国;同时自身也能变得真正客观冷静,而不是常常任性而为。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