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社评:纽约时报为何不怕破坏中美关系
这两天,《纽约时报》连续刊发社论,指责中国人权、施压人民币汇率。不了解国际局势的人多半会以为,当前中美两国还在大打汇率、人权舆论战呢,哪里会想到中美关系正在转暖。其实,这恰恰是中美关系多元化、分层化、复杂化的缩影。
尽管两周来,美国总统奥巴马不止一次声明要改善美中关系,但在利益混杂、党派分化的美国,媒体舆论的声音永远不可能与政府保持绝对的一致。
只要细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不少美国媒体在为中美关系转圜叫好,但那些给中美关系挑刺、抨击中国、主张对华施压的人也没闲着。他们故意借这个机会来指责中国,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因此而放大。这些人的出发点不同,有的出于价值观的分歧;有的背后是某些利益集团的推动;有的就是为了要跟政府唱对台戏,构成了复杂多元的“美国声音”。它们可能无意与政府配合,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达到了配合的效果。
美国媒体发出不同声音,原本是要向政府和国际社会传递其所代表群体的利益诉求,而政府恰恰可以在外交中,利用这种有别于政策口径的论调,以“顾及本国社会中部分群体的利益”为由,增加在外交谈判中的砝码,创造必要的空间和回旋余地。
这招美国“民意+媒体+政治”拳法,同样常常运用于中美博弈中。在许多关键时刻,因为美国媒体作为第三方介入,中美关系不再是“政府VS政府”的关系,而往往会形成“中国国家VS美国社会”的局面。政府加以利用,就更容易掌握话语权。
中国要化被动为主动,就必须正视当前博弈中“美国强、中国弱”的事实。我们无法改变美国媒体的结构,也无法要求美国政府完全控制住媒体。正因为我们无法改变美国,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调整自己。中国的对美政策也因此应当分出层级,国家决策部门代表慎重和理性,民间却永远复杂和冲动得多。中国学术界不仅有 “鸽”,还应当有“鹰”。这样的中国更真实,也最有可能对应美国社会,在对美交往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一些人或许会担心,这样做中国有可能首先乱了自己。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中国的对外看法本来就是多元的,对外表达不表达都一样,只不过过去这种复杂性更多由中国自己承受,而外国承受的却很少。将这种复杂性释放出来,同样的压力,外国政府将被迫与中国决策部门共同承担,甚至外方将成为承担的主体。
再拿中美关系来说,过去两个月的曲折表明,两国关系的大势只能好不能坏,但两国利益的一致性很有可能像物理学中“芝诺悖论”那样,不断接近相同的目标,但永远无法到达。在这种摩擦与竞争并存的互动中,谁释放的声音更多,设置话题的能力更强,谁就更主动。对外关系已成为中国国家事务增长最快的方向,更多的使命需要更新、更有效的手段相配合。适当释放中国媒体的能量,让美国人也知道些中国媒体的“厉害”,中美两国的未来才会更稳定、更健康。▲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